单项选择题对意识的认识是多角度的,下列属于从意识的本质角度看的是()

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B.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单项选择题“人生就像牙缸,你可以把它看成杯(悲)具,也可以看成洗(喜)具”。这句幽默的流行语体现了()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客观世界的变化依赖于人的意识
C.真理作为意识范畴具有不确定性
D.世界是不可捉摸的

3.单项选择题一些地方出现过“狼孩”、“熊孩”、“豹孩”,他们虽为人所生,但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长期与人类社会活动脱离,所以他们没有形成人的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A.人脑不一定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B.有了人脑一定会有意识
C.脱离社会实践,人脑不会有意识功能
D.意识是大脑的产物

4.单项选择题建筑楼房,总是先设计出图纸,然后根据图纸进行施工。这说明()

A.物质是意识变化的根源
B.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D.物质随意识的变化而变化

6.单项选择题《道山晴雨》中有一则故事:一个长相很丑的人叫画家给他画像,嫌画得不好,让画家改了几次,最后还是说他画丑了。从哲学上看,故事中的丑人一再让画家把自己画漂亮一点,这种想法()

A.是正确的,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B.是错误的,因为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C.是正确的,因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D.是错误的,因为主观对客观不会产生任何作用

7.单项选择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日益普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电脑的普及和作用()

A.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增强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C.表明电脑和人脑的功能趋于一致
D.肯定了电脑是意识的源泉

8.单项选择题掩耳盗铃的行为,否认了()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不可分的
C.物质现象的可知性
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0.单项选择题人的心灵和身体在不停地进行对话。如果人的心情愉快,常常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体内就会分泌出具有活跃脑细胞、增强体质功能的荷尔蒙。这段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观的
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事物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觉
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最新试题

2011年4月12日,是人类载人航天活动50周年纪念日。我国家的载人航天还处于发展阶段,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的结果。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结合材料说明我国航天人是如何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的?

题型:问答题

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说明分配思想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题型:问答题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在全球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新领域。山东省是海洋大省,海洋资源非常丰富。着力打造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产业优势的海洋经济板块是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基调。2011年7月17日,山东省发改委牵头组织召开了上半年全省海洋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研讨会。与会各涉海部门座谈交流了上半年本行业经济运行仿真情况,分析了主要海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预测了今后一段时间内各海洋产业的发展形势,并结合本行业发展情况,就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提出了措施和建议。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山东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唯物论依据。

题型:问答题

料一:我国GDP约占世界的4%,消耗的资源占世界的25%以上。人均GDP排名世界100多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材料二: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的大幕在黄浦江畔缓缓落下。本届世博会的定位是“简朴而不失亮点、热烈而不求奢华”,奉行“一次性投入,可循环使用”的原则,以充分体现科学办博、节俭办博。结合材料,从唯物论角度分析我们为什么要节俭办世博?

题型:问答题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题型:问答题

2300多年前,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都江堰水利工程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形成相互依存的体系,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都江堰水利工程给我国水利建设的启示。

题型:问答题

近年来,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以低能耗、低消碳、低开支为核心,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方式渐渐被人接受,低碳理念也渐渐深入人心;同时,低碳理念也催生了“低碳一族”,低碳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请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低碳生活方式成为新的生活方式的必然性。

题型:问答题

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科技创新的意义。

题型:问答题

材料:2012年2月15日,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在北京举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介绍说,《规划纲要》是由中宣部和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12个部门,到全国24个省(区、市)进行了调研,在广泛听取各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反复论证和协调才最终形成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材料所蕴涵的哲理。

题型:问答题

运用国家职能的相关知识谈谈政府应如何更好地做好灾害预防和重建工作

题型: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