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2005年7月2日~3日,H省C市W县某乡3名农民在屠宰过程中被牛骨划破及被屠刀割破皮肤的村民,皮肤破损部位相继发生疱疹、红肿等感染症状。7月7日~8日,患者感染加重,陆续前来P乡卫生院进行诊疗,接诊后发现3名患者的皮肤破损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均为手部皮肤出现1~5cm2的皮肤破损,破损皮肤中央黑色结痂,周围有水泡,高度肿胀,无发热,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因病例表现与既往伤口感染状况不同,遂报告防保大夫,防保大夫查看病例后怀疑为炭疽。县CDC接到报告后,立即向县卫生局报告了情况,县卫生局领导、医疗人员、卫生监督所和CDC人员组成联合调查组于7月8日19:30到达现场开展初步诊断和现场调查工作,发病乡位于W县西部,距县城45公里,以农业生产为主,辖区人口11000人,下设9个行政村。乡卫生院有医生13人,无专职护士,卫生院条件较为简陋;村卫生所9所,村医17人。疫情发生地H村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下设10个自然村,有村民1560人,医生2人。患者刘XX,男,32岁,7月3日皮肤损伤2处,皮肤损伤部位发痒,并出现水泡,部位在左手小指背侧中部和食指中部,患处高度肿胀(非指凹性水肿),中心为黑色结痂,大小为1×2cm。查体无发热,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肝脾未见异常,现给予青霉素480万单位,2次/日输液治疗。患者李XX,男,42岁,7月3日发病,皮肤损伤部位发痒,并出现水泡,部位在左手中指背侧中部,患处高度肿胀(非指凹性水肿),皮下呈黑色,大小为1×2cm。查体无发热,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肝脾未见异常,现给予青霉素480万单位,2次/日输液治疗。患者王XX,男,51岁,7月2日发病,皮肤损伤2处,损伤部位为左手手腕部,出现水泡和渗出。7月5日患处中心部位呈现黑色结痂,创面达1.5×5cm,创面周围有水泡及渗出物,外周呈高出皮肤的红肿,红肿在创面周围蔓延到手指根部和肘部。发病初期有发热,具体体温不详,患侧腋下淋巴结和颌下淋巴结肿大,肝脾未见异常。现给予青霉素480万单位,2次/日输液治疗。
2005年6月28日,H村村民刘XX家中饲养的一头母牛因食用了大量玉米苗后腹胀,当地兽医给与注射青霉素一支。6月29日上午牛死亡,在尸体尚未僵硬时,5名村民及数名妇女在村后树林内对病牛进行了宰杀,其中发病的3名村民参与了宰杀。
初步调查工作在7月8日24:00结束,调查同时采集了病人的皮肤溃疡处分泌物送回CDC进行镜检,检验结果为阴性。但根据现场县级专家及曾经参加过炭疽疫情处置人人员综合论证,初步诊断为皮肤炭疽。目前当地无类似病例。县CDC将疫情信息上报市CDC,并由县卫生局向当地畜牧部门进行疫情通报。经进一步调查核实,参与宰牛的村民分别为刘XX、刘X、李XX、薛X和王XX,其中刘XX在宰杀过程中被屠刀划破手腕,李XX和王XX在屠宰过程中将手指划破。其他妇女协助工作(剥皮、搬运牛骨、牛肉、收拾牛下水等)。该病牛屠宰后,内脏及血液抛弃在树林内,牛皮被该县B镇村民朴X收购(后由县畜牧局封存)。该病牛共分割牛肉110.6公斤,卖给29户居民,1家饭店,大部分已被村民食用(后追回未食用的牛肉和牛肉干23.5公斤)。该病牛污染的环境波及到3个乡5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
经调查,有129人先后食用或接触过该牛肉、接触病人、对病人或病牛进行诊疗,其中3人发病,具体接触方式见表1。


CDC 人员分别于 7 月 11 日 和 7 月 14 日 采集病人皮肤破损部位分泌物、 病死牛肉、牛皮、 屠宰现场被污染土壤、 菜板涂抹物、 病人血样和粪便等 16 份样品送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进行了 检验。 检验结果为: 病人血清用免疫胶体金法(ICA) 和免疫荧光法(IF)测定, 3 名 病例炭疽病菌病诊断均为阳性; 病死牛肉、 屠宰现场被污染土壤等样品经培养, 检测到炭疽杆菌。 牛皮 Ascoli 氏沉淀试验阳性。疫情性质判定: ①3 例病例为皮肤炭疽实验室诊断病例; ②本次疫情波及 3 个乡 5个行政村 13 个自 然村。

炭疽病人的处理原则是什么?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3.问答题

2011年9月12日上午8点,H省疾控中心疫情值班室接B市疾控中心电话报告,“该辖区SP县LC小学,自9月11日中午12时至报告时止,发生50例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少数病人出现惊厥、昏迷症状,个别病人有呕吐现象,当地疾控部门已于11日下午在现场开展调查。”
初步调查情况如下:
(一)病例情况:首例病人金XX,女,LC小学五年级学生,9月10日晚上8时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发病前在校喝过生水、吃过小卖部零食。
截至12日下午3时,共发现病例72人,集中于LC小学,病人以发热、腹痛、腹泻为主,部分病人恶心、呕吐,个别病人抽搐,并出现昏迷现象。经病例搜索,周边地区和其它学校未发现类似病人。(二)学校基本情况:该校1~5年级6个班,1个学前班,学生334人,教师13人,其中住校生24名。
学校分生活区和教学区,学生日常生活用水为生活区内一水井,井深6.5米,井口封密不严实,井水经水泵泵入水塔后直接使用。离水井约7米处有一个化粪池,据调查该地为高渗透性沙质土,未对水源采取保护和消毒措施。井旁3米处为学校食堂,负责学生蒸饭(学生自带饭盒和米)和供应教师菜肴。
学校食堂平时每日供应一桶开水,大部分学生喝生水。紧挨食堂是小卖部,由两人负责食堂和小卖部工作,此二人均无健康证。
病人分布情况如下:
共132名发病,罹患率为38.04%;男性70人,女性62人;年龄5~13岁;均为学生,教师无发病。病例班级分布见表1。


暴露因素分析:一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共同暴露因素,集中暴露;自在校内采取控制措施后(如学校暂时放假,隔离治疗病人等),疫情得到控制。说明暴露因素在校内。暴露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①食物:食堂、小卖部;②水:学校直供水。
危险因素分析


实验室检测结果如下:
(1)14例住院病人: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者9例,占64.29%。其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大于80%的8例,占57.14%;最高者达93%;淋巴细胞比例偏低,低于20%的12例,占85.71%,最低者为3.6%。大便常规隐血阳性4例,粘液便5例,白细胞阳性8例。
(2)病原学检测:病人和小卖部从业人员粪便标本10份,检出福氏志贺氏菌2a6株。采集学校井水和生活饮用水各1份,分别检出福氏志贺氏菌2a。
(3)卫生学指标:检测学校井水,细菌总数为55000/mL,大肠菌群大于16000/L。结论:一起由福氏2a痢疾杆菌引起的菌痢暴发疫情,其原因是由于学校生活饮用水水源被污染后,未能采取消毒措施,而直接供学生使用所引起。
依据:病人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卫生学指标提示,井水污染严重;井水和龙头水中均检出福氏志贺氏菌2a,与病人粪便中分离的菌株一致)。

调查完后工作还有那些工作要做?
4.问答题

2011年9月12日上午8点,H省疾控中心疫情值班室接B市疾控中心电话报告,“该辖区SP县LC小学,自9月11日中午12时至报告时止,发生50例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少数病人出现惊厥、昏迷症状,个别病人有呕吐现象,当地疾控部门已于11日下午在现场开展调查。”
初步调查情况如下:
(一)病例情况:首例病人金XX,女,LC小学五年级学生,9月10日晚上8时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发病前在校喝过生水、吃过小卖部零食。
截至12日下午3时,共发现病例72人,集中于LC小学,病人以发热、腹痛、腹泻为主,部分病人恶心、呕吐,个别病人抽搐,并出现昏迷现象。经病例搜索,周边地区和其它学校未发现类似病人。(二)学校基本情况:该校1~5年级6个班,1个学前班,学生334人,教师13人,其中住校生24名。
学校分生活区和教学区,学生日常生活用水为生活区内一水井,井深6.5米,井口封密不严实,井水经水泵泵入水塔后直接使用。离水井约7米处有一个化粪池,据调查该地为高渗透性沙质土,未对水源采取保护和消毒措施。井旁3米处为学校食堂,负责学生蒸饭(学生自带饭盒和米)和供应教师菜肴。
学校食堂平时每日供应一桶开水,大部分学生喝生水。紧挨食堂是小卖部,由两人负责食堂和小卖部工作,此二人均无健康证。
病人分布情况如下:
共132名发病,罹患率为38.04%;男性70人,女性62人;年龄5~13岁;均为学生,教师无发病。病例班级分布见表1。


暴露因素分析:一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共同暴露因素,集中暴露;自在校内采取控制措施后(如学校暂时放假,隔离治疗病人等),疫情得到控制。说明暴露因素在校内。暴露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①食物:食堂、小卖部;②水:学校直供水。
危险因素分析


实验室检测结果如下:
(1)14例住院病人: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者9例,占64.29%。其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大于80%的8例,占57.14%;最高者达93%;淋巴细胞比例偏低,低于20%的12例,占85.71%,最低者为3.6%。大便常规隐血阳性4例,粘液便5例,白细胞阳性8例。
(2)病原学检测:病人和小卖部从业人员粪便标本10份,检出福氏志贺氏菌2a6株。采集学校井水和生活饮用水各1份,分别检出福氏志贺氏菌2a。
(3)卫生学指标:检测学校井水,细菌总数为55000/mL,大肠菌群大于16000/L。结论:一起由福氏2a痢疾杆菌引起的菌痢暴发疫情,其原因是由于学校生活饮用水水源被污染后,未能采取消毒措施,而直接供学生使用所引起。
依据:病人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卫生学指标提示,井水污染严重;井水和龙头水中均检出福氏志贺氏菌2a,与病人粪便中分离的菌株一致)。

此结果提示的什么?
5.问答题

2011年9月12日上午8点,H省疾控中心疫情值班室接B市疾控中心电话报告,“该辖区SP县LC小学,自9月11日中午12时至报告时止,发生50例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少数病人出现惊厥、昏迷症状,个别病人有呕吐现象,当地疾控部门已于11日下午在现场开展调查。”
初步调查情况如下:
(一)病例情况:首例病人金XX,女,LC小学五年级学生,9月10日晚上8时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发病前在校喝过生水、吃过小卖部零食。
截至12日下午3时,共发现病例72人,集中于LC小学,病人以发热、腹痛、腹泻为主,部分病人恶心、呕吐,个别病人抽搐,并出现昏迷现象。经病例搜索,周边地区和其它学校未发现类似病人。(二)学校基本情况:该校1~5年级6个班,1个学前班,学生334人,教师13人,其中住校生24名。
学校分生活区和教学区,学生日常生活用水为生活区内一水井,井深6.5米,井口封密不严实,井水经水泵泵入水塔后直接使用。离水井约7米处有一个化粪池,据调查该地为高渗透性沙质土,未对水源采取保护和消毒措施。井旁3米处为学校食堂,负责学生蒸饭(学生自带饭盒和米)和供应教师菜肴。
学校食堂平时每日供应一桶开水,大部分学生喝生水。紧挨食堂是小卖部,由两人负责食堂和小卖部工作,此二人均无健康证。
病人分布情况如下:
共132名发病,罹患率为38.04%;男性70人,女性62人;年龄5~13岁;均为学生,教师无发病。病例班级分布见表1。


暴露因素分析:一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共同暴露因素,集中暴露;自在校内采取控制措施后(如学校暂时放假,隔离治疗病人等),疫情得到控制。说明暴露因素在校内。暴露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①食物:食堂、小卖部;②水:学校直供水。
危险因素分析


实验室检测结果如下:
(1)14例住院病人: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者9例,占64.29%。其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大于80%的8例,占57.14%;最高者达93%;淋巴细胞比例偏低,低于20%的12例,占85.71%,最低者为3.6%。大便常规隐血阳性4例,粘液便5例,白细胞阳性8例。
(2)病原学检测:病人和小卖部从业人员粪便标本10份,检出福氏志贺氏菌2a6株。采集学校井水和生活饮用水各1份,分别检出福氏志贺氏菌2a。
(3)卫生学指标:检测学校井水,细菌总数为55000/mL,大肠菌群大于16000/L。结论:一起由福氏2a痢疾杆菌引起的菌痢暴发疫情,其原因是由于学校生活饮用水水源被污染后,未能采取消毒措施,而直接供学生使用所引起。
依据:病人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卫生学指标提示,井水污染严重;井水和龙头水中均检出福氏志贺氏菌2a,与病人粪便中分离的菌株一致)。

此结果提示什么?
6.问答题

2011年9月12日上午8点,H省疾控中心疫情值班室接B市疾控中心电话报告,“该辖区SP县LC小学,自9月11日中午12时至报告时止,发生50例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少数病人出现惊厥、昏迷症状,个别病人有呕吐现象,当地疾控部门已于11日下午在现场开展调查。”
初步调查情况如下:
(一)病例情况:首例病人金XX,女,LC小学五年级学生,9月10日晚上8时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发病前在校喝过生水、吃过小卖部零食。
截至12日下午3时,共发现病例72人,集中于LC小学,病人以发热、腹痛、腹泻为主,部分病人恶心、呕吐,个别病人抽搐,并出现昏迷现象。经病例搜索,周边地区和其它学校未发现类似病人。(二)学校基本情况:该校1~5年级6个班,1个学前班,学生334人,教师13人,其中住校生24名。
学校分生活区和教学区,学生日常生活用水为生活区内一水井,井深6.5米,井口封密不严实,井水经水泵泵入水塔后直接使用。离水井约7米处有一个化粪池,据调查该地为高渗透性沙质土,未对水源采取保护和消毒措施。井旁3米处为学校食堂,负责学生蒸饭(学生自带饭盒和米)和供应教师菜肴。
学校食堂平时每日供应一桶开水,大部分学生喝生水。紧挨食堂是小卖部,由两人负责食堂和小卖部工作,此二人均无健康证。
病人分布情况如下:
共132名发病,罹患率为38.04%;男性70人,女性62人;年龄5~13岁;均为学生,教师无发病。病例班级分布见表1。


暴露因素分析:一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共同暴露因素,集中暴露;自在校内采取控制措施后(如学校暂时放假,隔离治疗病人等),疫情得到控制。说明暴露因素在校内。暴露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①食物:食堂、小卖部;②水:学校直供水。
危险因素分析


实验室检测结果如下:
(1)14例住院病人: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者9例,占64.29%。其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大于80%的8例,占57.14%;最高者达93%;淋巴细胞比例偏低,低于20%的12例,占85.71%,最低者为3.6%。大便常规隐血阳性4例,粘液便5例,白细胞阳性8例。
(2)病原学检测:病人和小卖部从业人员粪便标本10份,检出福氏志贺氏菌2a6株。采集学校井水和生活饮用水各1份,分别检出福氏志贺氏菌2a。
(3)卫生学指标:检测学校井水,细菌总数为55000/mL,大肠菌群大于16000/L。结论:一起由福氏2a痢疾杆菌引起的菌痢暴发疫情,其原因是由于学校生活饮用水水源被污染后,未能采取消毒措施,而直接供学生使用所引起。
依据:病人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卫生学指标提示,井水污染严重;井水和龙头水中均检出福氏志贺氏菌2a,与病人粪便中分离的菌株一致)。

表1说明什么问题?
7.问答题

2011年9月12日上午8点,H省疾控中心疫情值班室接B市疾控中心电话报告,“该辖区SP县LC小学,自9月11日中午12时至报告时止,发生50例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少数病人出现惊厥、昏迷症状,个别病人有呕吐现象,当地疾控部门已于11日下午在现场开展调查。”
初步调查情况如下:
(一)病例情况:首例病人金XX,女,LC小学五年级学生,9月10日晚上8时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发病前在校喝过生水、吃过小卖部零食。
截至12日下午3时,共发现病例72人,集中于LC小学,病人以发热、腹痛、腹泻为主,部分病人恶心、呕吐,个别病人抽搐,并出现昏迷现象。经病例搜索,周边地区和其它学校未发现类似病人。(二)学校基本情况:该校1~5年级6个班,1个学前班,学生334人,教师13人,其中住校生24名。
学校分生活区和教学区,学生日常生活用水为生活区内一水井,井深6.5米,井口封密不严实,井水经水泵泵入水塔后直接使用。离水井约7米处有一个化粪池,据调查该地为高渗透性沙质土,未对水源采取保护和消毒措施。井旁3米处为学校食堂,负责学生蒸饭(学生自带饭盒和米)和供应教师菜肴。
学校食堂平时每日供应一桶开水,大部分学生喝生水。紧挨食堂是小卖部,由两人负责食堂和小卖部工作,此二人均无健康证。
病人分布情况如下:
共132名发病,罹患率为38.04%;男性70人,女性62人;年龄5~13岁;均为学生,教师无发病。病例班级分布见表1。


暴露因素分析:一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共同暴露因素,集中暴露;自在校内采取控制措施后(如学校暂时放假,隔离治疗病人等),疫情得到控制。说明暴露因素在校内。暴露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①食物:食堂、小卖部;②水:学校直供水。
危险因素分析


实验室检测结果如下:
(1)14例住院病人: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者9例,占64.29%。其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大于80%的8例,占57.14%;最高者达93%;淋巴细胞比例偏低,低于20%的12例,占85.71%,最低者为3.6%。大便常规隐血阳性4例,粘液便5例,白细胞阳性8例。
(2)病原学检测:病人和小卖部从业人员粪便标本10份,检出福氏志贺氏菌2a6株。采集学校井水和生活饮用水各1份,分别检出福氏志贺氏菌2a。
(3)卫生学指标:检测学校井水,细菌总数为55000/mL,大肠菌群大于16000/L。结论:一起由福氏2a痢疾杆菌引起的菌痢暴发疫情,其原因是由于学校生活饮用水水源被污染后,未能采取消毒措施,而直接供学生使用所引起。
依据:病人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卫生学指标提示,井水污染严重;井水和龙头水中均检出福氏志贺氏菌2a,与病人粪便中分离的菌株一致)。

表1格式规范吗?
8.问答题

2011年9月12日上午8点,H省疾控中心疫情值班室接B市疾控中心电话报告,“该辖区SP县LC小学,自9月11日中午12时至报告时止,发生50例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少数病人出现惊厥、昏迷症状,个别病人有呕吐现象,当地疾控部门已于11日下午在现场开展调查。”
初步调查情况如下:
(一)病例情况:首例病人金XX,女,LC小学五年级学生,9月10日晚上8时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发病前在校喝过生水、吃过小卖部零食。
截至12日下午3时,共发现病例72人,集中于LC小学,病人以发热、腹痛、腹泻为主,部分病人恶心、呕吐,个别病人抽搐,并出现昏迷现象。经病例搜索,周边地区和其它学校未发现类似病人。(二)学校基本情况:该校1~5年级6个班,1个学前班,学生334人,教师13人,其中住校生24名。
学校分生活区和教学区,学生日常生活用水为生活区内一水井,井深6.5米,井口封密不严实,井水经水泵泵入水塔后直接使用。离水井约7米处有一个化粪池,据调查该地为高渗透性沙质土,未对水源采取保护和消毒措施。井旁3米处为学校食堂,负责学生蒸饭(学生自带饭盒和米)和供应教师菜肴。
学校食堂平时每日供应一桶开水,大部分学生喝生水。紧挨食堂是小卖部,由两人负责食堂和小卖部工作,此二人均无健康证。
病人分布情况如下:
共132名发病,罹患率为38.04%;男性70人,女性62人;年龄5~13岁;均为学生,教师无发病。病例班级分布见表1。


暴露因素分析:一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共同暴露因素,集中暴露;自在校内采取控制措施后(如学校暂时放假,隔离治疗病人等),疫情得到控制。说明暴露因素在校内。暴露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①食物:食堂、小卖部;②水:学校直供水。
危险因素分析


实验室检测结果如下:
(1)14例住院病人: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者9例,占64.29%。其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大于80%的8例,占57.14%;最高者达93%;淋巴细胞比例偏低,低于20%的12例,占85.71%,最低者为3.6%。大便常规隐血阳性4例,粘液便5例,白细胞阳性8例。
(2)病原学检测:病人和小卖部从业人员粪便标本10份,检出福氏志贺氏菌2a6株。采集学校井水和生活饮用水各1份,分别检出福氏志贺氏菌2a。
(3)卫生学指标:检测学校井水,细菌总数为55000/mL,大肠菌群大于16000/L。结论:一起由福氏2a痢疾杆菌引起的菌痢暴发疫情,其原因是由于学校生活饮用水水源被污染后,未能采取消毒措施,而直接供学生使用所引起。
依据:病人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卫生学指标提示,井水污染严重;井水和龙头水中均检出福氏志贺氏菌2a,与病人粪便中分离的菌株一致)。

在完成调查后,可以从哪些方面对资料进行分析?
9.问答题

2011年9月12日上午8点,H省疾控中心疫情值班室接B市疾控中心电话报告,“该辖区SP县LC小学,自9月11日中午12时至报告时止,发生50例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少数病人出现惊厥、昏迷症状,个别病人有呕吐现象,当地疾控部门已于11日下午在现场开展调查。”
初步调查情况如下:
(一)病例情况:首例病人金XX,女,LC小学五年级学生,9月10日晚上8时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发病前在校喝过生水、吃过小卖部零食。
截至12日下午3时,共发现病例72人,集中于LC小学,病人以发热、腹痛、腹泻为主,部分病人恶心、呕吐,个别病人抽搐,并出现昏迷现象。经病例搜索,周边地区和其它学校未发现类似病人。(二)学校基本情况:该校1~5年级6个班,1个学前班,学生334人,教师13人,其中住校生24名。
学校分生活区和教学区,学生日常生活用水为生活区内一水井,井深6.5米,井口封密不严实,井水经水泵泵入水塔后直接使用。离水井约7米处有一个化粪池,据调查该地为高渗透性沙质土,未对水源采取保护和消毒措施。井旁3米处为学校食堂,负责学生蒸饭(学生自带饭盒和米)和供应教师菜肴。
学校食堂平时每日供应一桶开水,大部分学生喝生水。紧挨食堂是小卖部,由两人负责食堂和小卖部工作,此二人均无健康证。
病人分布情况如下:
共132名发病,罹患率为38.04%;男性70人,女性62人;年龄5~13岁;均为学生,教师无发病。病例班级分布见表1。


暴露因素分析:一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共同暴露因素,集中暴露;自在校内采取控制措施后(如学校暂时放假,隔离治疗病人等),疫情得到控制。说明暴露因素在校内。暴露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①食物:食堂、小卖部;②水:学校直供水。
危险因素分析


实验室检测结果如下:
(1)14例住院病人: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者9例,占64.29%。其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大于80%的8例,占57.14%;最高者达93%;淋巴细胞比例偏低,低于20%的12例,占85.71%,最低者为3.6%。大便常规隐血阳性4例,粘液便5例,白细胞阳性8例。
(2)病原学检测:病人和小卖部从业人员粪便标本10份,检出福氏志贺氏菌2a6株。采集学校井水和生活饮用水各1份,分别检出福氏志贺氏菌2a。
(3)卫生学指标:检测学校井水,细菌总数为55000/mL,大肠菌群大于16000/L。结论:一起由福氏2a痢疾杆菌引起的菌痢暴发疫情,其原因是由于学校生活饮用水水源被污染后,未能采取消毒措施,而直接供学生使用所引起。
依据:病人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卫生学指标提示,井水污染严重;井水和龙头水中均检出福氏志贺氏菌2a,与病人粪便中分离的菌株一致)。

还需要开展进一步调查吗?为什么?可以开展哪些调查?
10.问答题

2011年9月12日上午8点,H省疾控中心疫情值班室接B市疾控中心电话报告,“该辖区SP县LC小学,自9月11日中午12时至报告时止,发生50例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少数病人出现惊厥、昏迷症状,个别病人有呕吐现象,当地疾控部门已于11日下午在现场开展调查。”
初步调查情况如下:
(一)病例情况:首例病人金XX,女,LC小学五年级学生,9月10日晚上8时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发病前在校喝过生水、吃过小卖部零食。
截至12日下午3时,共发现病例72人,集中于LC小学,病人以发热、腹痛、腹泻为主,部分病人恶心、呕吐,个别病人抽搐,并出现昏迷现象。经病例搜索,周边地区和其它学校未发现类似病人。(二)学校基本情况:该校1~5年级6个班,1个学前班,学生334人,教师13人,其中住校生24名。
学校分生活区和教学区,学生日常生活用水为生活区内一水井,井深6.5米,井口封密不严实,井水经水泵泵入水塔后直接使用。离水井约7米处有一个化粪池,据调查该地为高渗透性沙质土,未对水源采取保护和消毒措施。井旁3米处为学校食堂,负责学生蒸饭(学生自带饭盒和米)和供应教师菜肴。
学校食堂平时每日供应一桶开水,大部分学生喝生水。紧挨食堂是小卖部,由两人负责食堂和小卖部工作,此二人均无健康证。
病人分布情况如下:
共132名发病,罹患率为38.04%;男性70人,女性62人;年龄5~13岁;均为学生,教师无发病。病例班级分布见表1。


暴露因素分析:一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共同暴露因素,集中暴露;自在校内采取控制措施后(如学校暂时放假,隔离治疗病人等),疫情得到控制。说明暴露因素在校内。暴露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①食物:食堂、小卖部;②水:学校直供水。
危险因素分析


实验室检测结果如下:
(1)14例住院病人: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者9例,占64.29%。其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大于80%的8例,占57.14%;最高者达93%;淋巴细胞比例偏低,低于20%的12例,占85.71%,最低者为3.6%。大便常规隐血阳性4例,粘液便5例,白细胞阳性8例。
(2)病原学检测:病人和小卖部从业人员粪便标本10份,检出福氏志贺氏菌2a6株。采集学校井水和生活饮用水各1份,分别检出福氏志贺氏菌2a。
(3)卫生学指标:检测学校井水,细菌总数为55000/mL,大肠菌群大于16000/L。结论:一起由福氏2a痢疾杆菌引起的菌痢暴发疫情,其原因是由于学校生活饮用水水源被污染后,未能采取消毒措施,而直接供学生使用所引起。
依据:病人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卫生学指标提示,井水污染严重;井水和龙头水中均检出福氏志贺氏菌2a,与病人粪便中分离的菌株一致)。

此时能否提出控制措施?为什么?